close

資料圖:1974年8月9日,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離開白宮前,滿含熱淚地與幕僚告別。
  中新網8月5日電 美國《紐約時報》4日發表評論稱,在“水門事件”導致美國前總統尼克鬆下臺40周年之際,美國仍然難以界定總統權力的界限和政治問責的本質。多位總統屢次遭到彈劾的威脅,美國應為此反思。
  文章稱,最近在美國,彈劾總統的說法沸沸揚揚。如果說歷史仿佛正打算以鬧劇重演,近期發生的事件則提醒人們,在前總統理尼克鬆因為面臨彈劾而辭職40年之後,美國仍然難以界定總統權力的界限和政治問責的本質。
  本周,尼克鬆下臺的紀念日即將到來,“水門事件”已經變成了歷史書中的寥寥幾頁。不過,一系列新書、紀錄片、專題討論會和電視節目提供了一個機會,讓人們得以重新審視美國曆史上這個黑暗而艱難的時期。
  “我們一開始有些大意。而政治人物,無論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,也都出於各自的理由,對‘彈劾’這個詞加以利用,”水門事件的一名主要記錄者伊麗莎白•德魯(Elizabeth Drew)說。“在這件事上,民主黨與共和黨一樣壞。他們與共和黨一樣,也在以彈劾為噱頭籌集資金。這真讓人噁心。談論彈劾總統應該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。”
  理查德•尼克鬆基金會(Richard Nixon Foundation)將於周二(5日)開始,在網上發佈尼克鬆與他在白宮時的前幕僚弗蘭克•甘農(Frank Gannon)的一系列訪談,其中回顧了他辭職前的最後幾天。這個角度比較容易激起人們的同情心。
  至少在華盛頓,這些東西似乎仍能吸引一些觀眾。上周,德魯和休斯,連同因揭發“水門事件”而聞名的調查記者鮑勃•伍德沃德(Bob Woodward)和卡爾•伯恩斯坦(Carl Bernstein),在《華盛頓郵報》總部出席了一場關於尼克鬆辭職的討論會。當時,聽眾隊伍排出了樓外,一直延伸了一個街區。
  所有這些證明,這麼多年過去了,尼克鬆仍能激起公眾的興趣。“倒不是說,40年後美國民眾希望尼克鬆當時留任了,”萊斯大學(Rice University)教授布林克利說。“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想讓尼克鬆回到白宮。不過,那是個重要的歷史節點,而尼克鬆是其中的大主角。”
  他的結論之一是,尼克鬆的確沒有親自下令竊聽民主黨總部,但他深度介入了其後的掩蓋行動。竊聽一事引發了最終導致尼克鬆下臺的調查。迪安還認為,尼克鬆的秘書羅絲•瑪麗•伍茲(Rose Mary Woods)技術上不可能抹掉那18分半的錄音內容。這段缺失的錄音廣受懷疑,但迪安認為並不重要。
  迪安後來與檢方合作,轉而指控尼克鬆。他表示,通過聽這些錄音,他對自己曾經效力的總統有了更多的瞭解:尼克鬆在不同人面前會變換行為方式,而且極為依賴內部小圈子。“這就是總統犯錯的典型,包括總統把自己隔絕起來,只從一兩個幕僚那裡獲取信息,”他說。
  至於今天能從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,則要看對誰而言。前總統克林頓曾在宣誓之後,對他與萊溫斯基的私情撒謊而受到彈劾,但之後被參議院駁回。里根、小布什,以及如今的奧巴馬,都在某個時刻聽到過彈劾的風聲。
  曾在尼克鬆總統圖書博物館擔任館長的蒂莫西•納夫塔利(Timothy Naftali)表示,人們應當借40周年紀念的時機,討論權力應當受到適當的制衡。他說,“這是個很好的反思時機,思考為什麼對某些總統而言,彈劾是真實的威脅,而對另一些總統而言,彈劾不過是有人為了製造政治影響而拋出的噱頭。”  (原標題:美媒:水門事件過40年 美仍難界定總統權力界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niekpgkxcl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